1960年 ,世界出現第一束激光 ;1972年 ,第一台工業用激光切割機誕生 ;1985年 ,第一台光纖激光器研製成功 ;20世紀90年代 ,激光焊接設備功率升至20kW ;2003年 ,千瓦級碟片激光器成功應用於材料加工 。短短50多年 ,激光已悄然改變OG真人的世界 。當下智能製造崛起背景下中美貿易風波讓國人認識到中國“製造基因”後天劣勢 ,國之大在於器之強 ,看好激光行業迎來成長和投資機會 。
“近幾年來 ,全球宏觀經濟走勢低迷 。但激光作為一個充滿活力與生機的行業和領域 ,在困難重重的外部環境中迎難而上 ,2019年全球激光設備市場銷售收入約為210億美元 ,2020年全球激光設備市場銷售收入250億美元 ,預計2023年全球激光設備市場銷售收入500億美元 。”日前 ,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專委會秘書長吳勇華在《工業互聯網助力激光產業發展》主旨報告中表示 ,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促進下 ,更多的激光應用技術和應用場景湧現出來 ,國內的激光設備市場在全球激光產業所占比重也將持續攀升至1800億元 。
激光應用場景較多 ,市場應用滲透率高 ,形成完備產業鏈 。目前 ,與激光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已經遍布全球 ,形成了豐富和龐大的激光產業 。產業鏈上遊主要包括光學材料及光學元器件 ,中遊為各種激光器及配套設備 ,下遊以激光應用產品為主 ,目前已滲透到消費電子 、高端材料 、半導體加工 、汽車 、軍事國防 、航空航天 、動力 、新能源 、船舶 、通訊 、醫療美容 、輕工業等眾多領域 ,正逐步向精細 、微細加工領域拓展 ,有力推動了電子製造 、集成電路 、通訊 、機械 、醫療 、牙科 、美容儀器設備及新興應用的發展 。除了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張 ,激光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範圍也逐漸由宏觀加工應用覆蓋到更細微的工藝環節 。隨著全球激光應用市場的穩定增長及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巨大需求 ,激光器產業將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從激光產業全球分布來看 ,美國 、歐洲的激光產業發展代表了世界激光產業的較高水平,湧現出了美國 IPG 、德國通快 、美國相幹 、美國光譜物理等全球知名激光企業 ,在汽車 、電子 、航空航天 、機械 、鋼鐵等領域基本完成了對各工藝環節的應用滲透 ,為全球工業發展創新注入了技術活力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正經曆產業轉型升級 ,激光技術作為現代高端工藝加工技術 ,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將扮演重點角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新興市場需求的爆發將成為未來幾年激光產業穩步增長的重要動力 。Laser Manufacture News數據顯示 ,盡管受到疫情影響 ,2022年全球工業激光應用係統市場規模達到300億美元的曆史新高 ,比去年同期增長高達20%以上 。
在半導體激光加工應用以及中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差異需求的推動下 ,具有中高率 、高光束質量的半導體激光器快速發展 ,半導體激光器也成為光電行業中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之一 。數據顯示 ,2022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創下5740億美元的曆史新高 ,全球半導體激光器市場規模穩步提升 ,2022年全球半導體激光器市場規模達到93.9億美元 ,2023年市場規模約為111億美元 ,同比增長18.17% 。從細分市場來看 ,隨著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的不斷發展 ,其作為直接光源應用的光束質量得到提升 ,在軍事領域應用廣泛 ,預計2019-2025年全球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元器件市場規模將從16.4億美元快速增長到30億美元 。
數據顯示 ,2022年全球激光投影市場出貨量達到145萬台 ,同比增長24% 。激光顯示供應鏈中 ,美 、德 、日 、韓等國已圍繞激光顯示光源 、成像芯片、投影鏡頭等核心材料和器件進行了布局 ,甚至在部分關鍵材料和器件方麵存在卡脖子現象 。各個國家和地區側重不同 。細分來看 ,日本企業在激光光源 、3LCD技術和LCOS技術 、光學鏡頭 、幕布等方麵具有優勢 ;美國在DLP芯片供應方麵處於核心位置 ,在超短焦鏡頭方麵也有技術布局 ;歐洲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光學 ,蔡司鏡頭和徠卡相機至今仍代表了世界光學設計 、加工和製造技術的高水準 ;中國台灣地區在編解碼芯片方麵擁有全球領先技術 ,在激光投影領域占據巨大市場 ,在光學幕布方麵則是生產黑柵屏幕的聚集地 。製造業方麵 ,激光切割和焊接技術成為重要工具 ;通信領域 ,激光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高速數據傳輸和光纖通信。未來 ,隨著激光技術的不斷創新 ,其應用領域將不斷擴展 ,全球激光產業銷售規模預計達到800億美元 。
政策加碼促進下遊應用和國外取代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激光技術起步並不晚 ,但是在激光技術應用及高端核心技術方麵卻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且應用滲透率仍相對較低 。作為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 ,激光加工應用領域必將受到國家重點支持領域 :一方麵加快鼓勵國內激光新技術對傳統技術的取代進程 ,拓寬在下遊領域的應用 ;另一方麵通過政策的鼓勵和對國產企業的支持去縮短和世界競爭對手的差距 ,最終推動我國製造業向“光製造”時代邁進 。